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在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书院的组织下,学院36名导师、辅导员代表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参与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定制设计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研修。

出发前,学院党委书记、未来书院院长侯庆敏在开班仪式上强调,实现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目标,首先需要学院和书院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思考出、回答好“学生在未来社会需要什么”的问题。为此,学院和书院定制了此次专题培训,汇聚了多方育人力量,集体出门加油充电。希望老师们把握好这次安心学习、提升本领的机会,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合力探索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高效、专业的支持。学院副院长郭艳卿表示,作为学校首个人才培养改革特区,未来技术学院需要重塑教学改革的做法,探索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方式。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研究导向型学习所倡导的项目式、研究型的手段,在实现高阶教育目的上作用显著。此次专题研修所在地,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研究型导向型教学的应用。通过学习借鉴西浦在研究导向型教学上的经验,希望教师们真正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颠覆传统的教学和育人模式,从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角度革新教育方案,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次专题研修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转型、体系搭建和实践探索三方面6大模块入手,结合西交利物浦大学特色人才培养实践,开设融合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及沉浸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
围绕“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探索,专题研修引入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和方法。西交利物浦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于昊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如何通过教学设计重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关注真实问题”分享了真实问题驱动的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经验。他结合个人在课堂教学运用火星探测器磁强计、科幻电影等现实内容激发同学们知识探索欲的教学案例,分析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流程设计。
于昊通过应用哈佛大学同伴教学的方式,邀请参与老师们围绕真实环境中的物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说服,进一步让老师们从同伴教学式互动中体验研究导向型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塑造效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助理教授霍岩以研究导向型项目制学习综合实践课为例,深入剖析了项目制学习的精髓与实战策略。霍岩老师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包括线上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线下咨询渠道的建立,以及四门迷你课程的融入。霍岩指出,学生通过主导项目,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解决方案,可以为其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上,霍岩邀请所有参与老师们以小组的形式反思过往教学教育工作中,如何采用项目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自己以及团队的工作效率,激起了参训教师的热烈讨论和热情分享。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后,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决定,并从课内课外融合的角度,分享实现学生工作育人的飞跃的有效做法。以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为例,张晓军分享了如何通过“专创融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探索实践,为在场教师解析学生工作育人的核心要素,启发老师们思考支持和引导学生的新思路。随后,参训教师就“如何帮助学生寻找、激发兴趣”“学校如何支持学生的小众兴趣”“如何针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等问题与张晓军院长展开互动交流。



专题研修期间,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皓通过工作坊,分享了西浦学生成长顾问这一学工队伍特色群体的工作目标、人员结构、专业赋能、学生项目支持,展现西浦学生成长顾问对助力学生实现“三个转变”的育人作用。参训教师从成长顾问队伍与其他校内部门、人员协同机制、西浦成长顾问为学生实施的专业赋能项目等与王皓深入讨论,深度了解成长顾问的工作模式。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社团支持中心社团负责人卢虹宇基于西浦的五星育人模式,展示西浦学生社团独特的‘五星育人’的运作模式:赢在西浦、公益西浦、艺术西浦、活力西浦、多元西浦。赢在西浦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以及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以讲座、课程培训和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公益西浦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公益创新思维;艺术西浦则通过艺术团队、社团、项目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培养;活力西浦关注体育活动和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多元西浦强调跨文化交流,满足本地学生和国际生的需求,帮助国际生更好地融入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专题研修期间,在西交利物浦大学ILEAD项目支持专员艾欣和研修开发专员李琳玮的带领下,参训教师实地参观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学生创业园等学习和实践空间。


本次专题研修拓宽了未来技术学院在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工作视野与创新思路。学院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借鉴成功经验,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融合式育人共同体,建立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大工范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周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