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红色六地”的新时代战略定位,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服务红色故事传播的发展潜力,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贡献青春力量,7月1日至4日,值建党104周年之际,在指导教师刘纯熙老师的带领下,大连理工大学“星火溯源”实践团沿辽宁六地红色足迹,前往锦州、沈阳、抚顺、丹东四地,重温红色历史进行调研。

一、烽火硝烟中铭记初心,英烈名录前立青春志
7月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锦州——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镌刻解放战争壮阔史诗的重要一站。辽沈战役纪念馆内,玻璃展柜中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蓝箭头仍清晰勾勒着战役脉络,磨损的步枪与浸透汗水的绑腿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辽沈战役歼敌47万”背后的浴血荣光。讲解员指尖划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史展板,将“以少胜多”的战略智慧与“人民至上”的制胜密码娓娓道来。

午后的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如黛。作为辽宁六地英烈精神传承的关键地标,这里的纪念碑文“1.4万余名烈士长眠于此”力透石背。队员们轻抚烈士名录上模糊的姓名,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叮嘱……这份安宁,当以青春守护;这份使命,当以奋斗传承。

二、红墙黄瓦间解码文明,钢铁丛林中触摸初心
朱红宫墙映着鎏金琉璃瓦,八角重檐攒尖式屋顶上的宝瓶火焰珠直指苍穹。7月2日,实践团抵达沈阳,探访辽宁六地中承载历史文脉与工业精神的核心坐标。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内,满、蒙、汉多民族建筑元素的交融共生,恰似一幅立体画卷,铺展着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图景。队员们指尖抚过崇政殿斑驳的廊柱,在龙椅与屏风的静默陈列中,读懂清王朝从后金崛起至定鼎天下的风云历程,更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磅礴生命力。

当日下午,中国工业博物馆内的巨型工业雕塑轰然矗立。作为辽宁六地中见证工业强国之路的重要窗口,“新中国第一”展区里,第一枚国徽、第一台万能铣床的锈迹里,藏着先辈们突破技术封锁、白手起家建立工业体系的奋斗密码;机床馆内老式机床表面的凹痕,是日夜奋战的勋章;铸造馆里从砂型铸造到精密铸造的技术跃迁,勾勒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清晰轨迹。从红墙黄瓦到钢铁洪流,队员们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明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工业实力是国家的骨,二者共同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

三、泛黄日记里感悟奉献,数字技术中拓新传承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日记手稿上的字迹虽已泛黄,却仍力透纸背。7月3日,实践团走进抚顺雷锋纪念馆,这座辽宁六地中传递奉献精神的精神地标,用补满补丁的劳动袜子、记录生平的老照片,让“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不再是抽象的词语。“我想成为雷锋叔叔那样的人!”纪念馆小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看到雷锋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

在与纪念馆的洽谈中,实践团带来了“雷锋智能体”的创新方案。依托AI技术复刻雷锋事迹、还原历史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向青少年传播红色文化,让辽宁六地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双方就技术路径、内容策划达成初步共识,计划让科技成为红色精神的“新载体”,让雷锋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

四、烽火岁月中铭记初心,断桥之上立青春誓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序厅熠熠生辉。7月4日,实践团来到丹东,驻足辽宁六地中铭刻英雄史诗的关键站点。《临危受命》铸铜雕像前,队员们仿佛看到毛主席决策时的深谋远虑、彭老总受命时的坚毅神情;后方浮雕上,志愿军的冲锋与民众的支援交织成壮阔史诗。上甘岭战役的血肉长城、后勤战线的默默坚守,讲解员的动情讲述让烽火岁月在眼前重现。

走出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的钢铁骨架在江畔矗立。抚摸着布满弹孔的钢梁,队员们仿佛听见“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回响。这座断桥是战争的伤痕,更是精神的丰碑,铭刻着“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编辑:傅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