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

未来青年刘庆安!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4-15
点击数:[]

未来,意味着尚未开启的时间,但它更在于生成中的现在。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也是同样耀眼的青春。当我们把话筒交给未来青年,记录迷茫后的坚定,碰撞后的成长。我们相信每一种声音都代表着年轻的心面向世界的赤诚思考,那么现在听未来青年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倾听未来青年刘庆安《不做风筝,做风一样的学生干部》的故事。


在服务与信仰的交汇处,未来技术学院的刘庆安以“全能型”学生干部的身份,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与“风”有关的充满张力与温度的青春叙事,荣获2024年度“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风筝纵能直上青云,却终被丝线牵扯方向;而刘庆安始终相信,学生干部应当如同一阵风——在开新局时勇立潮头,在破困局时穿云裂雾,在站全局时托举万帆。这是他作为学生干部的初心,更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模样。

一、开新局,逐“吾将上下而求索”之风

风的第一重姿态,是永不停歇的探索。入学那年深秋,刘庆安站在图书馆顶楼望着校园里的银杏,突然想起屈原笔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箴言。那时的他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带着对理论学习的懵懂,踏上了思想成长的求索之路。

逐学深悟透之风,让理想信念在思辨中扎根。

刘庆安是理论培训的“常客”:23期专题学习里,有在“百川讲堂”中聆听专家名师讲座的晚课,有在“未来觉醒计划”中与主讲嘉宾交流的周末,更有作为22级首批中共预备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时的滚烫心跳。这些积累让他逐渐明白,理论学习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春风化雨般,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信仰之基。

逐学以致用之风,让理论光芒在实践中绽放。

如何让理论学习从“云端”落到“地面”?作为团支部书记,刘庆安带着支部同学做了一次“跨界尝试”:支部同学所学专业为人工智能,他便开设“理论领航,AI赋能”专题学习会,带领同学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他还把微团课搬到了线上,耗时两周制作“青年说”系列微课,讲述科技自立自强青年何为,辐射超400名青年。

逐学思践创之风,让科创基因在融合中生长。

当看到学院实验室里的智能机器人模型时,刘庆安突然意识到:理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转化为推动创新的动能。他曾参与省级大创项目,打造《面向时序动作的体育运动智能教练系统》,斩获4项国奖、5项省奖。同时,他带领“未来企航京津行”实践团走进中关村科技园,体验北京地区人工智能领域先进企业的发展。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科创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像春风拂过大地,让技术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二、破困局,乘“直挂云帆济沧海”之风

风的第二重姿态,是敢于破局的勇气。大二那年,刘庆安接手学院科创部首任负责人时,面对的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情况:没有成熟的活动体系,没有固定的团队架构,但正如李白笔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直面困境的那一刻。

乘从“0”到“1”的破冰之风,在荒芜中开垦希望。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刘庆安协助学院策划了“科技文化节”“专业探索节”,越来越多的同学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他开展“专业探索节”,孵化优秀科研项目斩获辽宁省“挑战杯”金奖;完善组织架构,成立学生发展中心,构建“科技创新-生涯规划-学风建设”三位一体服务平台。在今年,学院有机会承办校级科创竞赛“攀登杯”,在这场“十分火爆”的活动中,不仅孵化出众多优秀的科创项目,更让他明白:青年创新的火种从不匮乏,只要搭建起足够宽广的平台,潜藏的奇思妙想,自会炼成燎原之火。

乘从“有”到“优”的攀登之风,在传承中突破极限。

担任团委常务副书记后,刘庆安面临的是更高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工作从“完成任务”走向“打造品牌”?在筹备学代会时,他们创新采用“提案追踪制”,61件提案逐一编号建档,每周跟进落实进度。

在文体赛事改革中,他们推行“项目制管理”,让每个活动都有专属的策划团队、执行方案和复盘机制。去年“精英杯”篮球赛筹备期间,学院体育部全程参与每场比赛,协助学校完成场地布置;在“峰岚杯”文艺大赛期间,与文化部同学联袂打造三个未来原创项目,当未来技术学院首次捧起“峰岚杯”冠军奖杯时,看台上爆发的欢呼声里,藏着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坚持。这些突破让他懂得:所谓“攀登”,就是在前辈铺好的路上继续向上,让每一步都成为新的起点。

乘从“量”到“质”的深耕之风,在细微处雕琢品质。

作为组织部负责人,刘庆安深知基层团建是共青团工作的根基。与25位团支书沟通时,他发现大家对工作规范存在困惑,于是就在学院团委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12项指导文件。这些文件后来成为了学院基层团建的“工具书”,为更多基层团支部书记的工作指明方向。

在打造“领膺班”“青膺班”分团校时,坚持“名家大师进课堂”: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主讲主题为“探未来·《科学发展的偶然与必然》”讲座,学员们在讲座中深入了解了科技前沿成果,深刻感受科研报国精神;周福战教授以“重担当·《领导力与领导艺术》”为主题,结合实例,为同学们讲解人生规划与领导力的艺术。这些深耕细作的努力,让基层团建从“完成规定动作”变成“培育特色品牌”,更让“严在平时、功在日常”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站全局,成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之风

风的第三重姿态,是胸怀全局的担当。大三那年,当刘庆安在“奋斗者的足迹”舞台上看到学长们讲述服务基层的故事时,突然意识到:学生干部的价值,从来不是个人的成长,而是要润物无声般,让更多人在温暖中绽放。

成从“点”到“面”的辐射暖风,让先锋力量星火燎原。

作为党员流动岗的参与者,刘庆安发起“青享空间12小时轮值计划”:每天从早8点到晚8点,都有先锋骨干在共享空间为同学提供服务。

更让他自豪的是“领膺”实践团的乡村之行。刘庆安带队赴山东、云南多地开展科普助农活动,在云南龙陵县,当看到小朋友们用炽热的目光盯着黑板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他忽然明白:所谓“辐射”,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俯下身段的陪伴,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光的温度。

成从“样”到“范”的赋能热风,让成长之路有人同行。

志愿服务的170小时,是他发光发热的最好见证,辽宁省组织员大赛的现场、大连马拉松的跑道上、迎新服务站的摊位中,都有他的身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播撒一分希望。


挂职社区的86小时,是他最珍贵的实践课堂。在老旧小区协调停车位纠纷时,学会了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在策划老年人趣味活动时,懂得了“细节决定温度”——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轮椅通道,比任何华丽的方案都重要。这些经历让他明白:所谓“榜样”,不是高高在上的标杆,而是成为别人路上的同行者,用自己的脚步为后来者踩出一条更坚实的路。

风的模样,是青年该有的模样。

“风”的真正含义:它是开新局时的探索精神,是破困局时的担当勇气,是站全局时的奉献情怀。就像此刻掠过校园的春风,它曾穿越寒冬,却始终带着唤醒万物的力量;它看似无形,却在每一次拂过之处留下成长的印记。

同学们,风筝的高度取决于线的长度,而风的轨迹却由自己决定。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风”——在时代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忘托举每一片即将起飞的翅膀;在穿越山海时坚定方向,更让沿途的风景因我们的经过而更加美好。这,就是我们作为青年该有的模样。


编辑:傅亦涵


关注我们
联系方式
  • 电话:0411-84706062
  • 邮编:116024
  •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