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未来书院的同学们在生态农场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耕读大思政课,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搬进秋分田野,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深刻领悟"劳动塑造人的本质"的真谛,体会春华秋实、薪火传承的意义。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起源于劳动;或者说,在其现实性上,劳动塑造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晖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深刻阐释劳动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她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青年成长相联系,寄语同学们通过增强劳动主体意识、培养劳动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加强劳动精神培育几方面,自觉砥砺奋进,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这种专业理论深度与现场情境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同学们从思想根源上构建起对劳动价值、奋斗精神的深层认同。



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陈延龄老师以大工师生建设主楼的故事为切入点,用细腻的讲述将那段充满奋斗与坚守的岁月缓缓铺展开来。同学们屏息聆听,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动容,曾经抽象的劳动价值、奋斗意义,在大工人的亲身实践中变得具体而鲜活。


阳光下,老师带领同学们挽起衣袖、蹲下身子、刨开土壤、翻开藤蔓,当带着泥土清香的地瓜从土里滚出,当一串串饱满的花生被从根部摘下,田间涌起阵阵喜悦的笑声。在小组分工协作中,有的同学负责刨土、有的负责分拣、有的负责搬运,“集体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真理也愈发清晰。25级新生任宵宇课后感慨说:“直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曾经在五三阅读过的文章‘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这种在实践中自然生成的认知,远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力量,它让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真正内化为内心的价值认同。”







秋收实践的尾声中老师同学们把刚收获的劳动成果,动手制作冰皮月饼,取适量地瓜泥揉成圆团、压成薄饼,包裹住花生碎馅料,最后放入月饼模具中轻轻按压,脱模后,一个个带着地瓜清甜与花生香气的冰皮月饼便新鲜出炉。2025级学子蓝天乐捧着自己做的月饼笑着说:“这次课程我不仅体验了收割地瓜、花生的农耕艰辛,更将劳动成果亲手制成冰皮月饼。这虽不精致却饱含心意的成果,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我第一次体会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感悟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薪火相传,耕读不辍。随着“四季耕读”课程老学员的轻声嘱托,一枚枚镌刻着“耕读伙伴”的金属徽章,被郑重地佩戴在课程新学员胸前。徽章不再是简单的纪念标识,而是以劳树德的传承与实践。未来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智妍老师为陈晓晖教授、陈延龄老师颁发“耕读导师”聘书,书院导师、图书馆刘姝瑾老师带同学们“耕读”劳动,分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智慧。




秋分时节的农场,晚风轻拂,余晖洒满田野。一位同学在课程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在泥土里读懂了劳动的意义,在徽章中接过了传承的责任,在协作中明白了奋斗的价值。未来我会带着这份耕读精神,在求学路上踏实前行,努力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的青年。”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和首要途径,培养堪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就是用劳动故事讲中国道路、用劳动体验铸中国精神、用劳动价值树中国自信,实现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的综合育人目标。未来书院在育人过程中将劳动教育提升至人才培养战略高度,全面构建“5+2+X”大思政课体系,精心打造“五育大思政”“四季耕读”等特色课程,通过长期、持续的耕读实践,让奋斗精神融入未来青年的成长基因。
编辑:罗靖然